《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》
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,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 !
內容目錄
前言
《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》這是一本暢銷20年的理財書籍 ,它不是在教人如何做生意賺大錢,而是在告訴人們,真正的低調有錢人是如何過活的。
大部分的人不是處於高薪階層,卻能夠靠「節儉、投資」,讓他們的財富遠勝於高薪階層,這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,人可以忍受一時的窮,卻不能不努力為未來的生活做好財務規劃。
本書主要在談「致富概念」,它不以你是否處於高薪或是低薪的階層做為區分,而是用「一個公式」來判斷你是否為有錢人。
作者介詔:湯瑪斯.史丹利 & 威廉.丹柯
《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》 的作者是由湯瑪斯.史丹利和威廉,丹柯等2人合著,作者用了20年的時間,研究與統計超過500位富翁,歸納出這些人致富的7大要素。
這本書的第一版於1996年發行,原文書名是The Millionare Next Door,意即你家隔壁的百萬富翁,在美國上市後就造成熱銷。
中文版在前幾年的時候有出過,不過一下就絕版了,直到最近才再版上市,推出了20周年紀念版。
不幸在2015年,作者湯瑪斯.史丹利遭酒駕的駕駛人撞擊身亡,就在他過世之後,他的女兒莎拉.史丹利.法洛博士繼續了父親的研究,彙整了父親的筆記以及最新的研究結果。
於2019年出版: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2:如何把收入轉化為財富。
這本書除了有她的父親湯瑪斯.史丹利所寫的篇章與資料,同時也有她自己在2012~2018年間所做的研究結果,以及她的資料研究公司在不同時間點,所蒐集的數據和研究,所以作者是父女聯合掛名。
書名: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–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
作者:湯瑪斯.史丹利 (Thomas J. Stanley) 威廉.丹柯 (William D. Danko)
譯者:凌瑋
研究方式是對500位富人,進行個人和焦點小組訪談,以及對11000多名高淨值、或高收入的富人進行問卷調查,問卷內容包含廣泛的財務相關問題、個人態度及行為問題。
例如:有無規劃家庭預算、買車買衣服的消費金額多寡等等。本書中的有錢人定義為淨值高於100萬美元以上的人,研究的時間大約是1980到1996年間。
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,是在描繪富人與窮人的區別,其中心思想很簡單,就是「儲蓄」。作者認為美國許多高收入份子都過度消費,造成資產不足。
作者統計了許多有錢人—依照他定義是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,發現大部份有錢人都很節儉。
前半本書作者舉出了許多統計資料,來幫讀者描繪出大部份有錢人消費方式,後半本書則是講述富二代問題,什麼樣父母容易養出敗家子—那些愛花錢、且會拿錢資助子女的父母。
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公式,來分別高收入的窮人(作者稱超遜理財族)、與真正的有錢人(超優理財族)
淨資產 = 資產-負債 > 年齡÷10×年收入
本書統計資料相當有價值,順便可以測試大家是節儉還是奢侈。作者訪問美國有錢人,調查他們買過最貴的衣服與手錶的價格範圍:
買過最貴的西裝 | 最貴的鞋 | 最貴的錶 | ||
10%的人小於 | 195 USD | 75 USD | 47 USD | 90%的人高於 |
25%的人小於 | 285 USD | 99 USD | 100 USD | 75%的人高於 |
50%的人小於 | 399 USD | 140 USD | 235 USD | 50%的人高於 |
75%的人小於 | 599 USD | 199 USD | 1125 USD | 25%的人高於 |
90%的人小於 | 999 USD | 298 USD | 3800 USD | 10%的人高於 |
95%的人小於 | 1400 USD | 334 USD | 5300 USD | 5%的人高於 |
99%的人小於 | 2800 USD | 667 USD | 15000 USD | 1%的人高於 |
從上表可得知,50%美國有錢人買過最貴的錶,不超過235美元(7000新台幣),會買超過5300美元(16萬)手錶的有錢人不到5%。作者強調14%的有錢人是靠繼承而來,故這些奢侈的有錢人應視為例外。
註:從附表可推測書中統計的年代應是1995-1996左右,以2017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,這些數值要再加上60%才能符合現在的物價。
註 (2018/2):用整體的物價指數來算不見得精準,FRED統計新車消費的指數發現從1955(140)到2017(145)幾乎沒變,服裝的消費指數也是不增反減,從1995的132降至2017的123。
接下來的表格則統計有錢人買車的價格範圍:
買過最貴的車 | 最近一次買的車 | ||
10%的人小於 | 17900 | 13500 | 90%的人高於 |
20%的人小於 | 19950 | 17500 | 80%的人高於 |
30%的人小於 | 23900 | 19500 | 70%的人高於 |
40%的人小於 | 26800 | 22300 | 60%的人高於 |
50%的人小於 | 29000 | 24800 | 50%的人高於 |
60%的人小於 | 31900 | 27500 | 40%的人高於 |
70%的人小於 | 35500 | 29200 | 30%的人高於 |
80%的人小於 | 41300 | 32400 | 20%的人高於 |
90%的人小於 | 54850 | 44900 | 10%的人高於 |
95%的人小於 | 69600 | 57500 | 5%的人高於 |
富人的特性
透過買車習慣 (忠誠客戶 v.s. 比價客戶、喜歡新車 v.s. 喜歡二手車) 做為比較表,將富人分為四象限各自說明其特性。
偏好新車+特定車商的忠誠買家 (28.6%)
通常有熟識的車商或生意往來,他們喜歡將選擇車商與車齡的麻煩降到最低。將精力與時間花在賺錢上。
偏好新車+比價買家 (34.8%)
對於車商競價的敏感度較高,通常是經驗豐富的殺價高手,且享受討價還價的過程。
偏好二手車+特定車商的忠誠買家 (17.1%)
感覺買二手車的滿足感大於買新車,因為他們覺得原始車主負擔了車子的折舊。通常計畫買了放兩三年後轉賣,可收回當初付出的成本。
他們相信新車批發價都太貴。最大的比例是創業家,他們對價格敏感,通常喜歡把收入拿來投資到會增值的資產上。
偏好二手車+撿便宜買家 (19.5%)
最在乎價錢,尋找最低價格的買貨人。買車支出相對其他組來的低。極度有耐心,不著急買車。無時無刻處在一種半搜尋/半購買的狀態。
從分析買車習慣結論來說,多數有錢人傾向貨比三家,而第4種類型的富人,其淨值比例最高。節儉行為背後的信念:一、相信達到經濟獨立的好處;二、節儉是通往經濟獨立的關鍵。
高消費 =高收入=高淨資產?
書中第一章直接打破我們對有錢人的想像,我們以為穿著高級西裝、開名車、戴名錶、拎名牌包包、住在高級社區的人應該都是屬於高淨資產*的一群人.
他們一定是有高收入才能負擔高消費的生活,而高收入肯定也有高淨資產吧?在腦中很自然的建立 高消費=高收入=高淨資產 的假象連結。
*高淨資產 : 所有資產 (例如房子、車子、存款、投資商品等) 減去所有負債 (房貸、車貸、信用卡債等)
但有錢人和你想像的不一樣,超過50%的高資產受訪者,他們擁有的最貴的西裝不超過$399,他們的鞋子不超過$140,手錶不超過$235,擁有最貴的車子不超過$29,000。
他們看起來很普通,穿著一般,開著美國的國產車,住在一般的社區。附圖Table 2-1和Table 4-2有表格供大家參考。
超過50%的高資產受訪者,他們擁有的最貴的西裝不超過$399,他們的鞋子不超過$140,手錶不超過$235。
超過50%的高資產受訪者,擁有最貴的車子不超過$29,000。
在20多年後的今天,我服務的客人們依舊如此,我還真的沒有看到高淨資產的客人戴什麼名貴手錶或名牌包包,他們開的車也很一般。
的確有開Lexus、Mercedes等進口車,但不是最新款,也不是一年換一台那樣,多數都是開了好久才會換一台車,還有些是買二手車。
這些高淨資產的客人,包含了許多創業者、醫生、工程師、高階主管,也有不少是一般受薪階層,是不是看到這裡人生還是滿有希望的!
之前有讀者在討論澳洲平均薪水,很多人對於自己的薪水不到平均數有些失落,其實不用太擔心,高收入不等於高淨資產,高收入不等於是有錢人,高消費也不是有錢的象徵。
書裡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,連作者在開始做研究時,也有這種錯誤的聯想,結果發現很多住豪宅、開名車、高消費的人根本沒有什麼淨資產,反而不符合他們的收訪者資格。
簡單來說,他們消費的商品,無法幫他們的資產增值。
有錢人的父母並不提供經濟資助照護
經濟資助照護的給予方,通常認定他們成年子許沒有辦法憑自己力量去維持一個中上階級、高檔的生活方式。一般來說,成年子女收到的越多,自己累積的越少,而拿到越少的,累積的越多。
富人子女被鼓勵消費而非儲蓄和投資,受贈者經常無法判斷財富屬於自己或父母,獲得贈與的費用通常被做為消費或不切實際的生活項目。受贈者比未受贈者更依賴信貸、投資金額較少。
較佳的做法是資助特定用途的費用 (例如教育費),讓子女能創造或提升自己事業。 教孩子釣魚,創造獨立思考和行為的環境,珍惜個別成就。
獎賞責任感和領導力,並鼓勵培養勇氣 (精神上或道德上強大,抵抗對立、危險或艱困)。
富人的成年子女經濟上自給自足
透過家庭主婦的女兒分類,說明A型女兒 (老公會賺錢、受過良好教育能經濟獨立),會有大筆金錢的贈與。
通常是父母情感和醫療的負擔者 v.s. B型女兒(老公不太會賺錢,經濟無法獨立),較不會有大筆金錢贈與,而是在有求才必應,因為會擔心其無法好好處理財務。
一個地位崇高的職業頭銜,無法自動轉換成高收入。富人家庭常常無形灌輸依賴特性給女兒,叫她們不用擔心經濟問題,反而變相鼓勵他們不要有自己的事業、不要工作、追求經濟和心理上的獨立。
你是PAW還是UAW ?
作者在書中提供一個簡單的算式來估算不同收入和年齡的人,應該有多少淨資產。
算式:年齡 × 稅前家庭總收入 ÷10
比方30歲,稅前年收入7萬,那麼應該要有21萬的淨資產,而這筆淨資產不能包含繼承的遺產,才能看出來你真正落在哪個分類。
- PAW (Prodigious Accumulator of Wealth) : PAW是擁有比估算值高出兩倍的人,以這個例子來看就是有42萬淨資產的人。
- UAW (Under Accumulator of Wealth) : 如果只有預期資產一半的人,就被歸類成UAW, 以這個例子來看就是只有10.5萬淨資產的人。
- AAW (Average Accumulator of Wealth) : 和預期資產想同的人,就被歸類成AAW
書中有個有趣的分析,他們發現高教育和高收入水平的人,反而有很多落在UAW的類別,尤其是許多高收入的醫生、律師、會計。
其實原因很簡單,因為社會賦予這群擁有高社經地位的人一種既有的形象,他們得穿著專業且有質感的好衣服、開輛好車、住在高級社區、小孩得送進私立學校、送的禮物也必須符合自己的品味等等。
高社經地位也帶來了高消費的生活方式,而無法累積財富。相比之下,一個開清潔公司的老闆,如果每天穿著工作服、開個UTE、住在普普通通的社區,沒有人會看出他是PAW,即使他的淨資產已經是估算值得好幾倍。
如何看出PAW和UAW的差別
- 你的家庭支出是否在年度預算之內?
- 你知道你的家庭每年花費多少在食物、衣服和其他各項開支嗎?
- 你有沒有一個清楚的每日、每周、每月、每年和人生的目標?
- 你花很多時間在理財上嗎?
常常聽到朋友說,明明這幾個月也沒有亂花錢,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存下任何一點錢,錢都花去哪裡了? 這是UAW才會問的問題。
相較於PAW,他們知道自己的錢花去哪裡了,並且為每一項開支編列預算、定期審視,他們平均每月花8.4小時在做財務計畫,而UAW只花了4.6個小時。
你是PAW還是UAW? 問問自己以上四個問題,即使你現在是UAW,如果能透過練習讓自己回答出以上問題,就一定有機會邁入PAW的行列。
有錢人針對家庭的各項開支會編列預算,然後透過記帳清楚知道自己金錢的流向。
延伸閱讀:
17款好用免費「記帳APP」推薦!小資族、懶人記帳理財必下載 ( iOS、安卓 )
富人家庭的角色分工
書中發現許多有錢人的家庭中,通常由丈夫擔任賺錢的角色,而由妻子擔任家庭和自己公司的財務長,兩人分工合作,更有效率的累積財富。
20年後的今天也許這段陳述有些不適用,畢竟女性在職場上的表現也十分傑出,不過累積財富的道理不變,就是夫妻要互相搭配,建立共識,一起開源節流。
許多主婦們目前在家庭裡扮演的是節流的角色,而丈夫扮演的是開源的角色,其實無論誰賺得多誰賺得少,累積財富只有在開源和節流互相搭配之下,才能達到自己設立的目標。
如果一方賺的多,但花銷也大,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拿出家庭的年度預算表,兩個人坐下來好好的來個燭光晚餐,用預算表讓兩個人建立起共識,才能更有效率的達成目標。
有錢人的子女教養
書中花了一整各章節在討論是否該給成年子女金錢資助,裡面有一段話給大家參考。
”The more dollars adult children receive, the fewer dollars they accumulate, while those who are given fewer dollars accumulate more”.
越多資助的越無法累積財富,子女會習慣性的依賴父母親給的資助,甚至視為理所當然,將禮物當作自己收入的一部分,無法控制自己的支出。
當父母過世後,如果沒有額外的遺產,這類子女很可能會陷入財務危機。作者分析富人教育子女的方式,並且總結了以下幾個大原則:
- 不要讓他們覺得父母有錢
- 無論你多有錢,教你的孩子節制和節儉
- 不要讓你的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庭富裕,直到他們有成熟、負責的表現和生活方式
- 不要和你的孩子或孫子討論他們會拿到什麼遺產
- 不要把給孩子錢或貴重禮物當作和孩子談判的籌碼
- 不要涉入你孩子的家庭事務
- 不要和你的孩子比較
- 永遠記住你的孩子是獨立個體強調你孩子的成就,無論是多小的成就
- 告訴你的孩子有許多的事情比金錢還重要
書中對每一項原則都有更細的說明,想了解有錢人如何教養子女的,可以詳讀這本書。
如何判斷你是否有錢:年齡×稅前年收入/10
將你的年齡乘以已實現之稅前年度總家庭收入(繼承除外),再除以10,將結果減去任何財產繼承,就是你應有的資產淨值,即「年齡*年收入」/10。
本書的富人與窮人分類,為下列兩種:
- 超優理財族:規律太太,財富的建造者,花費許多時間做財務規劃,認為經濟獨立比展現高社會地位更重要。
- 超遜理財族:豪邁先生,喜歡超出財力的生活、做物質享受的奴隸,重視展現高社會地位的事物 (如:買跑車)。
「財富是自律結果」和「拒絕養出啃老族子女」是書中美國富翁的想法,他們的日常生活就像一般人一樣,沒有坐擁豪宅、開豪車或是入手大量名牌品。
他們就只是腳踏實地做好財務規劃、善用產品優惠省下手裡的每一分錢,不斷地透過「節儉、投資」,累積了他們的財富。
如果你覺得平凡人富翁看不下去,那麼書中也列舉「南方醫生vs北方醫生」的例子,你會看到高薪階層,因為個人消費、投資、儲蓄等習慣,造成兩名醫生累積財富大不同的人生。
調查對象涵括了超優理財族、和超遜理財族兩個不同族群,可以很清楚的比較出來,兩個不同族群在行為和觀念上的差異。
例如:45歲,年收入100萬的人,他至少應該要有45×100/10=450萬的資產,如果你屬於財富累積的前面1/4(即統計學上的Q1),你就是超優理財族;如果你是排在後面1/4(即Q3),那你就是超遜理財族。
一般來說,超優理財族累積的財富,至少是超遜理財族的4倍,這2類的特性比較,也是作者在過去20年,所做的研究之中最發人深省的部分,在書中有舉出案例討論,來顯示他們的差異。
作者從1973年起,就開始研究超過500位富人的共同特點,可說是利用大數據研究富人的先驅,比起「習慣致富」的作者湯姆.柯利還早了幾十年。
作者所歸納出的7個因素讓我們發現,其實有錢人真的和我們想的不一樣,他們大多不會開進口車,不會穿高級衣著,看起來就像是住在你我社區裡面的一般鄰居一樣,而且這些人有8成都是第一代,也就是說他們的財產都是靠自己努力,而不是靠繼承而來。
作者在書中提到他曾經訪談到馬丁先生,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也是精明的投資人,因為他平常會接到許多投資促銷電話,因此指示秘書要遵循「馬丁法則」。
什麼是馬丁法則呢?就是直接問打電話來的促銷人員說:如果你真的很行,寄一份你過去幾年的個人所得稅申報書影本,還有過去3年你投資了什麼標的,如果你賺的比我自己投資賺來的更多,我就讓你幫我投資。
這麼多年下來,願意將背景資料寄給馬丁先生的人一個也沒有,因為馬丁先生說:如果這些傢伙這麼棒,他們就不會花這麼多時間打電話給我。
身分地位認同
書中訪問一位白手起家的艾倫先生,艾倫提到了他是怎麼看待超遜理財族的: 「這些超遜理財族,尤其是很會賺錢的那些人,其賺錢是為了花錢,而不是為了達到經濟獨立。超遜理財族把人生看成一系列越買越貴的過程,奢侈的程度更上層樓」。
「如果你得到一個象徵身分地位的商品,你得購買更多其他的商品,去拚湊社會認同的形象。要不了多久,你的生活方式就會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」
所以哪些人是超遜理財族?很大一部分是像南方醫生一樣的高薪白領中產階級,為了讓他們的客戶覺得他們社會地位崇高,南方醫生過的是富豪級的生活,他大筆揮霍購買象徵身分地位的商品和服務。
有錢人之所以有錢,並不是因為他們買了這些象徵高社會地位的商品才變有錢,而是因為他們先有錢後才買這些商品。
有很多品牌、商品是有錢人的首選,卻也成為想擁有社會地位的人追逐的商品,他們買的是社會地位、富人的光暈。
然而買了這些商品會不會變有錢?當然是不會,而且更慘的是為了維持這樣的社會地位,你必須買更多象徵社會地位的商品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聽到,說做直銷的要開豪華進口車、穿高級西裝等等,因為就是要讓我們覺得做直銷很有錢。
富二代
書中提到了富二代常會收到家中長輩的「經濟資助照護」,可能是一次一大筆或採不規則的模式。為什麼長輩們會給他們的小孩經濟資助?
因為「他們通常認定他們的成年子女,沒辦法憑自己的力量去維持一個中上階級,高檔消費的生活方式。
結果是,越來越多這些有錢父母的子女們自己的家庭,扮演著中上階級高收入者的模樣,然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只是虛有其表。」
富一代其實希望透過經濟資助,幫助富二代們早日達成經濟獨立,然而這些金錢贈予都被用作特定消費,或維持不切實際的高檔生活。這些金錢反而鈍化付二代的優勢和生產力。
書中提到一對富二代姐妹的故事,姐姐從小到大都在爸媽的庇蔭下生活,接受經濟資助,因此養成了花大錢的習慣;妹妹則是年輕時就離開家,爸媽憤而不給予經濟資助。
然後正是這種環境培養出妹妹獨立堅強的個性,當上高階經理。最後爸媽過世以後姐姐繼承了遺產,但是不到幾年就把遺產給敗光了,最後姐姐的小孩還要靠妹妹來扶養。
當然有個富爸爸也不是沒好處,聰明的富一代會把這些經濟資助用在教育費上,讓子女受好的教育就等於教孩子們釣魚。只有當孩子們學會釣魚,靠自己打拼,懂得節儉和紀律時,孩子才會真正成為有錢人。
致富的七大因素
富人們通常遵循一種能夠幫助他們累積財富的方式生活。在調查過程中發現,這些有錢人有七大共同特性:
有錢人會量入為出。
收入減去支出的差額越大,才越有能力管理好金錢。
有錢人能有效分配時間、精力、金錢,以達到建立財富的目標。
有錢人的時間、精力和金錢總是用來提高他們的資產總值。
有錢人相信經濟獨立比展現崇高社會地位更加重要。
金錢不應該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,賺錢只不過是個成績單,用來判斷你表現如何的一種方法。
有錢人的父母並不提供經濟上的後盾。
提供給子女經濟資助照護,反而是害了他們,但是教育除外。
有錢人的成年子女在經濟上能夠自給自足。
明智父母扮演的角色,應該是把弱者變強。
有錢人對掌握市場機會很有經驗。
白手起家的人對於許多消費產品和服務非常敏感。
有錢人選對了職業。
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,就能輕鬆做有錢人。
若你想要改變窮忙的人生,必須由現在開始改變生活方式,養成一個習慣需要一段時間,就從現在養成改變人生的好習慣。
有錢人的價值觀
節儉
有錢人量入為出,他們的生活型態、穿著、使用的車子、住的房子其實和我們想像的(媒體渲染)大相徑庭。
很多看上去很有錢的人,實際上所擁有的淨資產(利用上面公式來計算),其實是不合格的。
有錢人喜歡節儉而且不會浪費,換句話說就是,有錢人就是善於儲蓄的人。
作者在問券調查中,以下三個問題,富人們通常回答「YES」:
- 你的父母很節儉嗎?
- 你節儉嗎?
- 你的另一半比你更節儉嗎?
最後一個問題最為關鍵,有錢人不但本身節儉,他們的伴侶通常更是節儉到不行。若是有個奢侈浪費的配偶,多數人永遠不可能變有錢。
一對夫婦中如果有一個習慣過度消費,他們不可能累積財富。很少人能夠在習慣恣意揮霍金錢的同時,還能打造財富。
富人的共通點:他們都很『節儉』,節儉是打造財富的基石。若把時間和金錢花在追求表面上的優越,通常也會帶來意料中的結果:較差的經濟成就。
記住,財富並不是你消費了什麼,而是你累積了什麼。
懂得分配資源
有錢人妥善規劃自己的時間、精力在財務目標、計畫。
有錢人會花時間計畫、研究、執行(以周、月、年為單位),超優理財族平均花費於投資規劃的時間,大於超遜理財族的兩倍以上。
我相信在財富方面如此,推及生活的其他層面,必定會用同樣的習慣貫徹。這些行動造就了有錢人和一般人在面對「未知恐懼」的明顯差別。
有錢人的恐懼、擔憂(經濟、子女未來、身體健康、政府、家庭和諧…),調查結果明顯比較少,而這樣的心理狀態,必定會影響生理狀態,進而影響個人健康、情緒等狀態(一個負面反饋的機制)。
有錢人懂的將投資與職業相結合。在很多書籍都有提到這個概念,可分為兩個層面來討論。
喜愛自己工作:將投資和職業想辦法作相結合,對於該產業的敏銳度較產業外的人高,想辦法尋找投資機會。這是一個投資於知識圈(自己熟悉事物)的概念。
不喜愛自己工作:找到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的事情,專注投入,然後和投資做連結。
有錢人尊重專業,在會計師和律師這兩個和財富相關的角色,他們願意花錢請優秀人才諮詢,他們相信一分錢一分貨。
信念
有錢人相信經濟獨立(資產) > 社會地位(物質),例如:有錢人買車沒有趨向於一定買新車或舊車,若是舊車,通常就是超過三年的中古車,因為考慮大幅折舊。
多方比較價位或是固定車商買賣也沒有一定傾向,但是背後的動機導向可以推測出來:忠誠度、急迫性、個人耐性…。但是統計每單位資產可累積財富的金額來看,會多方比價購買二手車的有錢人類型是最高的一群。
書中的研究數字以描繪美國的富人,以下供大家參考:
- 2/3 是自僱人士。
- 依靠財富的7%過生活。
- 80% 是白手起家的富人。
- 生活量入為出。穿平價衣服、開國產車。
- 其中很多人從事的行業,可以形容為枯燥乏味。
(如: 焊接包商、蟲害防治專家、稻農…等) - 財富已累積到10年以上不用工作。
- 只有1/5沒念完大學,許多人有更高的學位。
- 有2/3的人,每周工時在45-55小時之間。
- 謹慎的投資人,約使用15%-20%的收入來做投資。
- 79%的人至少有一個證券公司戶頭,但投資標的由自己決定。
- 家庭財富中的21%投入到自己的私人生意中。
富人懂得瞄準市場機會
作者列舉一些瞄準有錢人的商機與工作機會:負責遺產的律師、稅務律師、移民法律師、醫療保健照護專家、資產清算師、協調人和估價師、教育機構和專業人士、專業服務專家 (e.g. 會計師)、房屋專家/家用產品/服務、募款顧問、旅行社/旅遊局/旅遊顧問等。
慎選職業,輕鬆做有錢人
作者研究遍布各行各業有錢人二十年,結論是想要預估某人財富等級,某公司老闆的個性比她從事的行業更重要。
凡事皆在變,沒有一個永遠高獲利的產業,就算有獲利也不代表具備高效能,因為也可能把獲利拿來購買非營業相關的產品和服務。
相對的,如果你生性節儉,謹慎投資,還有個賺錢事業,也有可能變成有錢人。
結論
有錢人習慣量入為出,絕不花大錢購買象徵社會地位的商品,部分有錢人還很喜歡選擇中古車。同時花很多的時間理財投資,控制家庭支出預算。
成為有錢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若想改變僵化的思維而成為有錢人,就需制定適合個人的財務規劃,累積可自由分配的財富,並有效運用財富產生更多價值。
富人是可以經由後天培養的,相信只要願意調整理財習慣、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像富人,就能慢慢培養出致富的體質 !